備註:除《Miss You Much Leslie 繼續寵愛音樂會》及《星影流金——張國榮電影回顧系列之四》外,所有活動均公開免費入場。
備註:除《Miss You Much Leslie 繼續寵愛音樂會》及《星影流金——張國榮電影回顧系列之四》外,所有活動均公開免費入場。
資料來源 (Source):http://www.jointpublishing.com/jpcbook/newbookdetail.asp?isbn=9789620427503
作者:洛楓
預計上市日期:2008/03/30
五年前,陪伴著無數香港人長大的一代巨星張國榮墮樓身亡;從此,香港人心中多了一個缺口。我們翻看張國榮生前演出的電影、一遍遍地聽他的歌、看他的相集、在卡拉OK點他的歌來唱,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榮迷每年都舉行大型的活動紀念他。但是,這些彷彿都不足夠,好像還欠缺了一點什麼。
洛楓,一位中大教授,同時也是張國榮迷,以理性的學術角度,感性的筆觸,仔細分析張國榮九十年代後已昇華的藝術形象,寫成了《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一書。
作者分析了張國榮的種種藝術形象,包括「性別易裝」、「異質身體」、「水仙子」形態、「死亡意識」等,也以豐富的資料搜集及問卷作基礎,分析媒體對張國榮生前死後的論述,以及張國榮迷的「歌迷文化」。透過作者深層的分析解讀,我們可更了解張國榮對藝術的貢獻。
編輯推薦
作者:陳靜雯
「幫哥哥做事!」
洛楓說,寫《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讓她跟張國榮永遠走在一起。而我這個小小的編輯,亦彷彿在這憂戚的日子,跟張國榮產生了微小的聯繫。書籍設計師Edith常掛在口邊的一句:「幫哥哥做事!」,多榮幸。也憑著這股勁,雖然在製作過程中出了些問題,也終趕及在「哥哥節」前出版。(在剛過去的新書發佈會上,填詞人林夕倡議把4月1日愚人節改成哥哥節,深表認同。)
不算是張國榮的「迷」。在新書發佈會上感受到數百名來自四面八方榮迷的力量後,怎敢自稱為榮迷呢?我甚至不敢妄用他的暱稱「哥哥」。但,又有誰不喜歡張國榮呢?趕上香港演藝圈黃金八十年代的尾班車,對「謝謝Monica」印象不深,卻也曾跟著電視的畫面大跳〈側面〉;感受初看《阿飛正傳》的迷惘,重看數十遍、對白倒背如流的《家有囍事》依舊好笑;《春光乍洩》裡放浪的何寶榮讓人又愛又恨,《霸王別姬》裡執著的程蝶衣使人既敬佩又心痛;在卡拉OK與束著孖辮的他高唱〈大熱〉,發現〈芳華絕代〉裡梅艷芳的歌聲比他還低三個音調……那些歌、那些戲、那些片段、那瀟洒、那媚態,都是無可取代的。
然而,那一切一切我還是知道得太少了。原來我不曾細心了解,他在演唱會裡所傾注的無限心力,對表演藝術鍥而不捨的追求,及那雙紅艷高跟鞋背後的意義;以個人的魅力、投入得與角色融為一體的專業態度,為電影昇華。後來翻看剪報、道聽塗說一些真實小故事(把半個飯盒分給記者),得知他待人的熱誠、率真……我真的感動了。
感動的,還有洛楓的執迷。最初聽到關於張國榮的稿子,不無擔心,因為他的事蹟在他去世後(一定是去世後)已被人談論得太多,怕被以為是趁熱鬧之作。但當看過稿子後,疑慮全消了。能把學術研究寫得如此漂亮、充滿感情,沒有一份執迷不成。洛楓不諱言在大學內做張國榮的「明星研究」曾遭受不少壓力,但她絕不放棄,而這次她亦無意寫一本客觀的理論研究專著,她是戲迷樂者!。說她有點大膽、反叛?這也算是張國榮的精神吧!
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寫張國榮。其實我又有什麼資格寫張國榮呢,這個小小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