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系列之五(繁體中文)

日期:2005.04.03
地點: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演講廳
主辦:哥哥香港網站

講題…..張國榮後期的藝術探索
講者…..盧偉力(大學教授)、林紀陶(電影編劇及影評人)、榮雪煙(內地導演)

(註:所有文字譯本由本網站提供,文字譯本為內容大意,目的是為不懂粵語或因技術問題未能看到錄影的朋友了解其內容,實際意思一切均以視頻內容為準。)

序言

盧偉力:

張國榮離開了我們兩年,但他像一顆流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天空出現,他永遠就在我們的天空裡。他的天空亦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心跟我們的天空是一致的。今天除了我,還有兩位講者,一位是香港的影評人也是電影編劇,林紀陶先生,另一位是來自國內的青年導演,參與編劇及製作工作的榮雪煙先生。

張國榮很年青便出道,由七十年代末到2003年,他的藝術生命有四分一的世紀。他唱歌外,還有演戲,他也參與電影的故事、編劇及導演的工作。在他四十多歲的生命裡,有約三分二的歲月是跟藝術創作有關連。跟研討會的主辦分析過,該怎樣將懷念一位我們非常喜愛的藝人的活動變成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其中一個方向就是依據他的藝術創作來做一些討論,並且嘗試將討論深化,非一般地概括談論張國榮是怎樣的一顆明星,而是具體的論述他於生命歷程裡有過怎麼樣的藝術創造。今天我們選了一個課題會集中討論這一位我們喜愛的朋友,他後期的藝術創造。我們在談論主題前,會先概括一下他一生的藝術創作的幾個不同階段,這部份先交給紀陶演說。

張國榮光影生命的三個階段

最好的還是哥哥

林紀陶:

多謝盧老師的序言,很能夠道出哥哥張國榮在香港電影中的重要性和特別性。先談一下我最近的一些感受,我本身是一位影評人,其實我的正職是一位電影編劇,一直在參與電影創作,會跟哥哥同一時期成長的電影工作者一起創作故事,在一些故事裡,包括時裝及古裝電影,想到選角時,大家會有剎那的唏噓,一些故事的最好演員應該是哥哥,很讓人感觸。香港人構思的作品,無論是古裝或時裝,或是走出香港的電影,都屬於香港人的電影,都會想說我們有關的題材;我們會發現香港的一個代言人,一個最好的形象,非哥哥莫屬。原來在香港電影的創作工程裡,我們從沒有放下哥哥。

八十年代電影裡小弟的形象

林紀陶:

計算哥哥的電影演藝生涯,雖然他由78年開始接拍電影,但正式主演的電影該是80年的《喝采》,由一個評論角度分析,可分為三個階段,有三個階段的轉變,由八十年代的《喝采》作為分水線。早期的哥哥帶著他由電視台或初出道的形象,進入他的電影造型,導演們都會刻意地塑造他成為一個叛逆的青年。他本身是一個偶像歌星,也以他這個形象來塑造當時的電影人物。早期的經典作品有《烈火青春》、《喝采》等。他的形象正是走著一個偶像明星要走的路向。

從分析電影裡“大哥”及“小弟”的形象,那時的張國榮是一位小弟的形象,大家知道當時大哥的形象會是周潤發。張國榮在電影裡也是一個“小子”的形象,一個在家的少年,有一種叛逆感,大家對哥哥的八十年代電影的演出該很有印象。

九十年代具廣闊度的形象

林紀陶:

哥哥的九十年代,正與一群電影作者一同成長。喜歡拍攝“大佬”電影的導演如徐克、吳宇森等,他們從八十年代起非常獨當一面;到了九十年代,“細佬”電影的作者開始出現,包括王家衛、陳可辛、李志毅、陳嘉上等,他們可說是香港新浪潮之後的第二代電影作者,他們發現張國榮的可塑性是更加的大。周潤發代表了香港於八十年代渴望改變的形象,經典作品《英雄本色》反映了周潤發這個形象;剛巧《英雄本色》裡有兩位“大佬”及一位“細佬”,“細佬”便由張國榮出演。

九十年代張國榮有顯著的改變,很多時都以王家衛90年的《阿飛正傳》作為分水線。當時王家衛的故事談到一群在六十年代成長的年青人,選擇這個六十年代為背景,主因該由於六十年代很多時會被認定為香港精神的雛形時期,到了七十年代變為成熟。六十年代的經典人物有李小龍,他是一個動作的形象。當王家衛拍攝六十年代為背景的電影時,他選擇以張國榮為六十年代的“阿飛”,一個叛逆青年的形象。那時期的第二代年青導演都喜歡以張國榮為他們電影形象的代言人,他們發現到張國榮已經不同於八十年代那“細佬”的形象,他能獨當一面且具有「廣度」的演出,他的可塑性很大及能勝任很多不同的形象,當中包括到今時今日大家都會認同不作他人想的角色「賈寶玉」。我覺得其實不是張國榮演繹賈寶玉的角色最好,倒是賈寶玉很像張國榮,大家會察覺張國榮的形象是較賈寶玉更為立體。九十年代的張國榮不獨是代表了香港地域性的形象,而他順應著香港的價值而改變,當更多人開始認識香港的同時,也認識了這一群演員,張國榮的「廣闊度」像隨著香港的價值而廣之、大之,而非香港地域性的一個人物。

九十年代的香港,包括香港的工業及香港的電影業,均不能獨立於本土生存,有賴於與國際的關係,香港電影正在那個時期打開了一個大的市場,這個情況促使張國榮成為這個形象的化身,一個香港價值的形象化身,他的造型也隨著而闊之。《阿飛正傳》正是暗示著一個香港的叛逆青年不甘心停留在香港,他要尋根,他要走到外地,找出「我是誰」。這個時期,張國榮自己也不再只演出香港的電影,他接拍內地電影,包括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及《風月》,及葉大纓導演的《紅色戀人》,他最能讓內地電影作者看到香港演員的可塑性,他們能在張國榮身上找到一種內地演員欠缺的演戲氣質。這時期張國榮的形象已跳出了香港地域的形象,他演出的「闊度」及可塑性已非只當香港代言人的人物。

後期追求深度的演出

林紀陶:

第三階段是97後的時期,哥哥不獨要求他的角色有「廣闊度」的可塑性,他不獨要自己當一位演員或演者,他更深入電影的創作及製作,他要從一個演員轉為幕後的工作人員、甚至是導演及編劇。這時期很多導演也留意張國榮非但把演出的「廣闊度」把握得好,更具有演出的「深度」,這可見於爾冬陞導演或監製的三部作品《色情男女》、《鎗王》及《異度空間》。大家可以見到這些角色的兩面性,他演出比「立體度」更複雜的角色,演繹一些異極性的人物。這個意圖在《色情男女》也能被察覺,但裡面的意圖還是比較實在:一個電影工作者面對的創作市場及內心對電影的看法的鬥爭,這個異極性很能反映香港電影人對電影創作的一個深入看法。大家都能察覺哥哥很適合演繹那個導演的角色,爾冬陞把張國榮作為自己在銀幕上的代表。後來,爾冬陞一直遺憾是《三少爺的劍》沒能邀請張國榮演出「燕十三」的角色,《三少爺的劍》對爾冬陞是齣非常重要的作品,他本身是憑著《三少爺的劍》的演出而成為電影人。

這裡爾冬陞挖掘了哥哥這種「異極性」,正好表現了哥哥由九十年代演出的一個「廣度」進入一個「深度」。《鎗王》加倍將一個射擊專業的背後,把捕獵與溫柔在同一個角色中表現出來。很多人已認為張國榮在那一刻也該可獲得最佳男演員獎,雖然可惜,但大家對一個演員成就的認同是比得獎更重要。到後來的《異度空間》,是更加艱難演繹的一個角色,角色既是一個心理病專家也同時是一位病人,角色在現實生活的同時也有那個忘不了的記憶成了他的夢魘,是一個極之困難的演出,一個極之複雜的角色及要面對一個極之複雜的故事,他竟然能演出得這樣的精彩。

這三個階段,哥哥在不斷的轉變,最後我想說,哥哥的「立體度」非常大,但遺憾卻沒有塑造哥哥一個未來的形象。哥哥在古裝、時裝、作為香港地域性一個重要的人物、或是在內地他完全陌生的角度裡演繹角色,他都能表現出色,在時空裡,張國榮不該只有古老或現在的形象,他可以有一個未來的形態,當香港有能力拍攝未來片或科幻片時,演員選角方面,張國榮會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盧偉力:

多謝紀陶為我們分析張國榮的三個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作為一個叛逆青年形象、青春偶像為主要的演藝人,第二階段他作為一個演員盡量去開寬自己演技可能性,第三個階段是深度、挑戰難度,他很多角色都有兩面性而他都嘗試並把握得好。

剛才紀陶提及,在他最後期的藝術生命裡,除了是一位演員或演者外,他也嘗試當一個創作人。第二位講者榮雪煙會跟我們演說張國榮除了表演外,他的其他方面,例如故事、編劇、導演這些他最後期的藝術生命。

淺探張國榮的導演意識

當導演的意願

榮雪煙:

大家都知道,其實從八七年開始哥哥在採訪中已說到他想當導演,因為導演是一部戲的靈魂,可以把自己要表達的意念放到那部電影裡;作為一個演員,你可以用你的心去體驗那個角色,卻不能影響電影靈魂的整體意念表達。從八七年到退出歌壇、到最後的時間,哥哥一直都在往前走,去達到做電影導演這個理想。他亦曾付諸行動,譬如:九七、九八年左右,他籌備過《再世紅梅記》、《林鳳傳》,他在拍攝《紅色戀人》期間也跟我們說過當時構思的關於一個明星的故事大概,所以他想做導演的意願並不只說說而已,他曾經付諸於很多的行動。

在後期,哥哥的音樂電影以及一些music video中有很多是他自己導演的或有著他的創作意念,比如有他創作意念的<夢到內河>、<潔身自愛>,他自己導演的<你這樣恨我>、<枕頭>及爾冬陞的《色情男女》內的那場戲中戲。去年研討會的時候,羅志良導演曾說《色情男女》內那場徐錦江和舒淇的戲中戲,真的是哥哥自己導演的,而且是他自己主動請纓的,哥哥說:「作為戲中的導演,就讓我來拍這場戲中戲。」羅志良導演就放心的交給他拍,結果出來的效果很好。還有陳可辛導演的《金枝玉葉2》,因為趕戲的關係,裡面有一部份的戲也是由哥哥來執導的。

2000年香港電台和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合作製作一個公益性短片《煙飛煙滅》,便是哥哥導演生涯裡面完整的、唯一的一部,結集編、導、演三者一起的作品。從片子剛開始播放的時候,就可以發現字幕上寫的是「張國榮作品」,是以他個人作品來呈現出來的,所以接下來我們會從影像表達以及導演意識上來簡單分析《煙飛煙滅》這部電影。首先看一段哥哥的一個採訪。

哥哥:我的第一個Baby

問:由香港電台及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合作的無煙草電影《煙飛煙滅》,一會兒觀眾便可以透過電視螢光幕欣賞。現在,在我身邊的是這齣電影勞苦功高的朋友,擔任導演、編劇和演員,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哥哥」張國榮。

哥哥:到了我們這個階段、投身社會工作這麼多年,最希望做些有意義的事回饋這個社會,當時香港電台及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向我提出這個事情,我記得我還在日本跟王菲在拍攝《戀戰沖繩》。難得的是有這麼多藝人參與,很多時藝人給人們的印象是對社會很冷漠,不會懂得報答支持我們的觀眾及聽眾,只懂得賺錢,這次正好推翻了這個印象。大家真得不是為了報酬,最重要的是給社會一個訊息:「吸煙沒有好處。」

哥哥:有部份重拍了,重拍的理由是當我看過影片後,有些我要加強戲劇感,有部份要加長篇幅,因此我加重了某部份情節的戲。我並不覺得有甚麼的難度,「難得」就有,難得是一些甚少在幕前亮相的朋友,例如毛舜筠,其實當時毛舜筠是復大便便,她還說復大便便會否礙事,怕不怕讓觀眾見到她的肚?我答她醫生角色可以懷孕吧!也有葉德嫻,難得的是在劇中只能聽到她的聲音,我在這裡暫且賣個關子,一會兒大家能知道為何只有葉德嫻的聲音演繹。很多朋友義不容辭、義無反顧去支持這件事,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哥哥:首先要跟某些演員道歉,譬如對一些已經很有名氣的藝人;由於片長的關係、由於是一齣短片,篇幅所限不能對每一位演員都照顧周詳,主要的角色有四個,其他人一起幫忙去做好這件事。每位演員都是義無反顧,沒有因戲份少而不想參與,每位都答應演出,包括:梁詠琪、谷德超、容祖兒、陳冠希等。觀眾可能會覺得他們的戲份太少了,我要向他們的Fans表示抱歉,因為劇情需要只可以這樣安排。我希望有朝一日拍攝長片的時候,可以邀請這些好演員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再製作好的電影給大家欣賞。

問:一會兒觀眾就能欣賞這齣《煙飛煙滅》,有那個鏡頭或那段戲哥哥要觀眾加倍留意的呢?

哥哥:這是我的第一個 Baby,大家可能會抱有期望,但若不符合你心中所想,請多多包涵。這是為香港政府、香港電台和香港人去做一件有意義的工作,我覺得很開心,希望每一個鏡頭都讓你們喜歡,及這個故事讓你們感動,能感染你們一個重要的訊息:「戲可以重新再演,但人只能活一次,最主要及最終的目的是要說給大家知道不要吸煙或減少吸煙,因為吸煙真的會影響你們的健康。」

公益性主題短片的難度

榮雪煙:

哥哥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當他看到「張國榮作品」時有一點眼眨淚光,他自己很激動,終於看到自己第一個Baby。

《煙飛煙滅》是一部公益性的短片,拍短片其實有很多難度。因為是短片,所以在說事和敍事結構方面都有一定難度的,這麼短的一個故事,而且是一個公益性的,你需要把東西講明白講清楚,不可以把它拍成《東邪西毒》那樣,每個人看完以後不知道它講甚麼。而且,一般作為公益性片子,它都會有個框,就是一般都會有個限定的主題存在,必須在這個限定的主題下給你去發揮,譬如說《煙飛煙滅》,它的主題是吸煙影響健康,那麼,在這樣的主題下不能拍得太天馬行空,但是又不能落入教條主義中。

雖然拍短片有很多難度存在,但哥哥都把握得非常好,把故事講得乾淨利落。其實這個故事並不新鮮,是很簡單的一個故事,但從中可以看到張國榮怎樣用影像語言及影像技巧把這個簡單的故事去體現出來,這就是他的功力所在。他懂得怎樣把東西通過其他方式來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他只是借醫生的口講出了這個文本訊息,他沒有把整個教條很理論化地通過螢幕來表現。另外,他也設計了很多趣事,包括開始時談到容祖兒在Jacky演唱會上吃魚蛋、梅艷芳教導陳冠希等等一些輔助的情節,來增加影片本身的趣味性,不會讓觀眾看得很沉悶,很多說教的片子經常會讓人看得很沉悶。

《煙飛煙滅》是通過兩條線去把這個簡單的故事講出來。這裡說的兩條線包括了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對這個片子來說,它分開前面一個獨立的故事和後面一個採訪,獨立的故事跟採訪之間用漸入漸出來作轉承。他要告訴你們這兩個類別是分開的,但對整部片來說它們卻是連在一起的。第二個意義是獨立部份的故事,亦是分兩條線的,一條主線是張國榮、梅艷芳和那小孩子;還有一條相對的主線是莫文蔚和王力宏。他通過兩條線相輔相承來做承接,譬如說片子內容的承接,整個旋律的承接,而且豐富了本身的故事性。

雖然單單從這個短片,我們不能定論張國榮作為一個長片的導演會是怎樣,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張國榮作為一個導演他本身的素質、以及他通過影像語言去表達的功力。

《煙飛煙滅》影像分析

榮雪煙:

我們首先看四段《煙飛煙滅》的片段,然後來分析,哥哥作為一個導演在其中所用的一些技巧以及影像表達方式。

剛才看到的是片子的開始部份,從梅艷芳在抽煙的嘴,然後慢慢地拉開鏡頭來展現梅艷芳的整個身體形態。假如片子一開始就見到梅艷芳在罵人,可能會直接在辦公室外面放部機拍進去,但是他現在直接以一個正面的鏡頭來做,為下面的鏡頭作了一個順暢簡單的轉接,並且亦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主題。

第二個要分析的是梅艷芳跟莫文蔚在哥哥家裡那段,其實前面的幾場戲是梅艷芳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大家都很開心出去旅遊,莫文蔚跟王力宏的愛情也在起步的狀態,梅艷芳作為經理人同意了藝人談戀愛,是一個非常 happy 的旋律 。這場戲便是從一個頂峰的happy 旋律,向下轉為低潮的悲傷旋律。如果簡單直接從一個開心轉到悲傷,可能會有唐突的感覺,大家首先看到那個小孩子以側面和背面入鏡,你是看不到他有甚麼問題,只見他掩著鼻子喊:「爹哋、媽咪」,然後接下去一個停頓,停頓完了就是慌張的腳步聲。對觀眾來說,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只見到他們焦急那種狀態,從而挑起了觀眾的慾望,想知道發生了甚麼,到鏡頭內的廚房場景,只見王力宏很慌張跑進來開冰箱拿東西,然後待王力宏跑出去,觀眾看見了小孩子應該是流鼻血。他以觀眾等待的過程而很順暢地從一個很開心的施律轉接到下一個悲傷的旋律,讓觀眾的心理過渡不會覺得很突然。他在觀眾的心中設計了一個欲望,通過這樣一個欲望來作為故事發展的一個承接,將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旋律非常自然地過渡。

再下去,是他們坐在醫生面前,醫生跟他們講話的那段,大家有沒有發現那種講話方式場景設計,好像是學生坐在老師面前,通過醫生的主觀鏡頭借醫生的嘴說出吸煙的壞處。如果你單純地說抽煙的壞處,便會落得非常敎條式的,但現在通過醫生的口來帶過這個理論性的主題,而且整部短片就只是這樣一個鏡頭是較為說教式的。後面也有一個鏡頭是葉德嫻背面入鏡的,而且只有她的聲音,也不是太說教式,葉對梅說不一定是她的問題導致小孩的病,這樣表達可以脫離那個教條式的框架。這是他一個很聰明的地方,他不會直接說吸煙影響健康,而是借醫生的口說出來。

下一組鏡頭是手術室內搶救小孩。梅艷芳及張國榮在外面,裡面在搶救。他的聰明之處是把機位放在手術室裡面,如果你把機位放在外面,只能聽到驚天呼地的哭喊聲,現在以手術室作為一個主觀鏡頭拍出來,大家有沒有發現手術室裡整個場景是動的,梅艷芳和張國榮在手術室外面鏡頭卻是固定的;一個動一個靜,使用一個強烈的對比來表達某一種狀態。在這場戲裡面,我們看到的只有醫生的忙碌行為,沒有聲音,哀莫大於心死,沉痛悲傷但沒有聲音發出來,通過演員的神態和本身的一個心情狀態,用對比的方法來推進那種狀態。直到心臟測試儀器 “嘟嘟嘟” 那些聲音以後,我們可以看到醫護人員的急切,然後切入黑屏幕,接著是王力宏乘的電梯的聲音, “叮” 一聲,聲音過渡,把那個急的場景換到那個靜的場景,而並沒有使用強烈的外在行為來表達。

從這些簡單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於故事的一些技巧把握、對於整個結構的把握,可以看到哥哥心裡非常明白他要做甚麼,他想做甚麼;作為一個導演,他知道自己要甚麼及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東西。雖然短片跟長片有很大的區別,包括整個敍事結構的安排等等,但是我們單單從這個短片來看,可以發現他熟練的影像技巧運用以及對於片子的掌控能力。《煙飛煙滅》有很多鏡頭是非常漂亮的,他是有意的,他不是無意的,他故意用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去做,從這個短片,也可以看到張國榮作為一個導演,他對一些細節處理的能力,他通過一些細節來作畫龍點睛之效。

哥哥籌拍中的一個故事

榮雪煙:

哥哥籌備的最後一部電影《偷心》,我想大部份人都知道故事大概,那個故事大概見於2003年5 月份的《演藝圈》雜誌 ,寧靜寫的一篇文章內。是一個關於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女的是大家閨秀,家有一個很嚴肅的年老母親,然後她所住的房子樓上搬來了一個男人,她每天可以聽到那個男人彈鋼琴的聲音,然後她試圖去接近這個男人,當她跟那個男的發生了關係後,那個男的跑了,在她母親的意思下,她嫁給她的表哥。哥哥告訴寧靜,其實這個戲結尾時,那個男的根本就不會彈鋼琴,他只是每天在放音樂。對於這樣一個故事大概,我們可以從那個結局看到他對於意象化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雖然我們不能判斷他會怎樣去拍,但是我們單從這個故事大概來看,其實有很明顯的一個特徵,他對意象化表達方式的體現能力。

《煙飛煙滅》的創作思想

盧偉力:

因為《煙飛煙滅》這齣戲是張國榮自己搞故事、編劇、導演和主演,所以它是能夠代表後期張國榮一些很重要的創作理念。剛才榮先生談了很多技巧上的東西及他作為導演的潛力,如果他真的有機會拍長片,我相信他拍出來的電影感亦不會差的。我想補充一下,在《煙飛煙滅》裡面我們看到有兩個很重要的創作思想。

第一是你發覺他很著重倫理和愛的因素。他勸人戒煙的那個方法是說:「吸煙會影響你身邊所愛的人。」吸煙危害健康不是他在《煙飛煙滅》主要的思想。可以看到當他有機會去拍攝一個勸人戒煙的故事,他勸人戒煙的最重要手段是因為吸煙會影響你身邊的人,即是說他認為「愛」是最有說服力的。《煙飛煙滅》是張之亮監製的,在1999年他拍了《流星語》, 2000年就是《煙飛煙滅》,而《流星語》裡面亦有那個小朋友。小朋友是代表著未來,為何在《煙飛煙滅》裡的小朋友,我們沒有機會看到他很大的特寫呢?因為他其實是一個符號,代表「未來」;即如果這一代人吸煙,其實就沒有未來了。

第二,在這齣電影裡面,他沒有嘗試去批判一些人的吸煙行為,譬如有一場戲張國榮和梅艷芳在梳化上輪流的抽著同一根煙,他拍出來的構圖、各樣都好像令你覺得這種行為都頗美頗享受呀,甚至是張國榮駕車時一邊吸煙的畫面都頗好看呀!但正正如此,才顯得他的這部電影的重要性,他不是說吸煙是 “核突”、不好看,而是說吸煙有一種影響,你自己去想想,你可以很享受吸煙,但是這個東西並不等於愛你身邊的人,兩樣東西你自己去衡量。他以此作為一個創作的理念,而不是用說教的那套。

張國榮後期電影的形象

張國榮後期形象的價值

盧偉力:

大家從剛才的《煙飛煙滅》片段可以見到他的形象,這正是我要跟大家談論的;這形象在張國榮後期的電影非常普遍。他面上留著鬍鬚,在訪問的片段裡他是沒有留鬚的,面是光滑的,但在戲中他是有鬍鬚的。在《流星語》中,他演繹一個落泊的人,他不是一個靚仔形象;當然他本身是一個靚仔,但不以靚仔狀態示人。在《紅色戀人》他的鬍鬚更長更滿,在《星月童話》他的鬍鬚集中在上唇。藝人到達他的水平對自己的形象有一定的話事權,不是可任由導演擺佈的;這是一個現象,由1999年後的電影他都以這個形象示人。

播放中的《紅色戀人》片段,大家可以見到他的兩面,一面是一個精神奕奕的革命者,演說得很動人,另一面他是一個病人的形象,流著汗、很辛苦的。在《星月童話》裡他是一個卧底,混在黑社會中,他不會很斯文,會說粗話,他留鬚於上唇有別於《紅色戀人》,他留著鬚也不會是同一個形象。他在《星月童話》裡於酒店跟黑幫“講數”,被人打至倒地及血流披面;另一場景中,他認識戲中的常盤貴子後,在她家中,被弄至滿面白色粉末,一臉狼狽。《星月童話》裡張國榮的形象,在藝術上我們歸納為「爛撻撻」的形象。為何張國榮願意表現這個形象,為何他看到這些形象的價值?我認為在這時期張國榮的意識已經不再想當偶像及以偶像的形象與觀眾見面,他要作為一個演員。不只作為一個普通的演員、不只是演繹自己的氣質,他要演繹人物的氣質,在他後期的創作裡,他嘗試向性格演員的路邁進。

從後期的電影分析,《紅色戀人》他當革命者、《星月童話》是警察的卧底、《流星語》他演一個失落及憔悴的中年男人,與一個小朋友相處,既是父親又是母親,也是小朋友的朋友、《鎗王》演出兩面性的角色、《異度空間》演繹更是心理複雜的人物。這些清楚顯示他後期的戲路已朝著性格演員邁進,他的心理質素似乎已具備挑戰高難度的、更精彩的角色。可以說,香港少了張國榮,我們是少了很多重要的、電影銀幕形象的可能性。

邁進性格演員之路

林紀陶:

張國榮在97年後的演出有很大轉變,他是朝著一個不是屬於他自己形象的一種演出,「不是他的演出」這點是很重要的。

盧偉力:

我們討論表演的演技有三種大類型,一類是類型演員,演出一個類別如:潑辣、搞笑、惡爺的;偶像也是一種類型,如青春偶像,醜婦也是類型,例如吳君如初出道時是演出這一類的醜婦,她本身不醜陋,但她演出的類型是醜婦。另一類是本色演技,把演員本身的氣質,如「多愁善感的」,把那氣質演繹出來。本色演繹的有《阿飛正傳》、《倩女幽魂》,是張國榮才是這樣的演出,其他人放進這個角色便不會成事。另一種是性格表演、以演繹劇中人物的性格為目標,這不是跟他的氣質接近,或許可以很遠,例如:他本身不會是一個古惑仔的「爛撻撻」形象、不會是《異度空間》那麼的複雜的人,但他是在演出一個複雜的角色;大家一定知道張國榮不會是《紅色戀人》裡的共產黨員,但他演出戲裡包含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性格。張國榮經歷了由一個偶像、到本色、到性格的表演。

性格與性向的誤解

林紀陶:

從三部內地的電影分析,《霸王別姬》是張國榮的東西,他的本色演出,《風月》都是他的本色,《紅色戀人》就不是了,但他能演繹得好,可見到那個層次是更加的高。補充一下那97年轉捩點的論點,那時他有一部《春光乍洩》,電影內的兩位演員都被提名影帝,張國榮沒得獎,有評審表示張國榮的演出是演回他自己。那時哥哥他真的不開心,哥哥表示:「《春光乍洩》那個怎會是我呢?我怎會是那樣,我怎會那麼自私,怎會那樣的自暴自棄,我不會那樣的殘忍。」《春光乍洩》裡面的角色不是張國榮,在剛才播放的《煙飛煙滅》訪問片段的那個才是張國榮。《春光乍洩》裡的角色是他演繹的形象,大家就以為那是張國榮,其實不是。

盧偉力:

一些人會對性格與性向的分別有所誤解;不同性向的人不等於不同性格。性格是一個人對這世界的看法,例如:他愛這個世界有多深、他跟身邊的人的關係、他的自尊程度等等。性向是他對他身邊的人的性別選擇,不同性向的人的性格可以相同或大異,當時很多有關《春光乍洩》評語說他是演回自己,其實是謬誤。

《異度空間》裡的演技層次

林紀陶:

今日播放片段的三齣電影《星月童話》、《紅色戀人》及《異度空間》,你們見著一個哥哥,其實就不是哥哥來的,很精湛的演出。

盧偉力:

我們來重溫《異度空間》的一段演出,這段戲是我們公認張國榮在表演藝術上最高成就的代表。一位電影演員的表演最重要的是面部的表情,那表情的能力;一般導演會在環境上配合讓演員有所表現,但《異度空間》裡那個表情是直接由一張臉變化出來,一個鏡頭直落。

剛才這《異度空間》短短的七分鐘片段裡,角色經歷了跟女朋友同居,大家意見上不一致的一些對談;後來角色進入催眠狀態的分裂,其中一個是催眠狀態的自己,另一個是催眠狀態的已故前度女友給他的壓迫,留意他的面部表情演變,一張臉一個鏡頭直落。接著由催眠狀態清醒過來,他閱讀往事的資料,很多層次的變化。這是張國榮他在後期電影表演的最顛峰,性格演員的演出!

張國榮的未來電影

創作有誠意的電影

盧偉力:

林紀陶表示我們遺憾沒能見到張國榮的未來電影形象,榮雪煙也提及張國榮作為一個導演及創作人的潛質,假如張國榮仍然在的話,有甚麼形象、有甚麼人物、有甚麼角色是會很適合他去創作的呢?

榮雪煙:

我覺得哥哥的後期電影幾乎是以心理的演變作為主題。在他接受最後的一個採訪時, 他說:「對香港電影我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只要大家有誠意去拍電影。」 他說:「我現在接拍電影的標準也是它要有誠意。」 有誠意的電影就是他基本的標準。 然後在角色方面,是要有心理上的演變,譬如說《鎗王》、《異度空間》那類。我記得他曾經說過,他希望角色可以讓他有一個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找到作為一個演員的創造空間。

盧偉力:

談及他的誠意,我們都知道他接拍《流星語》的酬勞是一元,在劇中他認真的付出,一絲不苟;他願意接拍的原因,我們相信他是體會到電影的那個訊息,一個重要的訊息:「要關心下一代。」這也是當製作《煙飛煙滅》他自己構思一個反吸煙的劇本時,他首先想到的是「為了下一代,我們戒煙。」我們可以見到他是一個對未來很有憧憬的生命。

《東邪西毒》裡角色的未來

林紀陶:

如果談及一個未來的電影有甚麼角色是適合張國榮,我想到一個實在的角色,那就是《2046》裡的那2047列車內的木村拓哉,其實他就是張國榮,原因是《2046》裡梁朝偉的角色其實就是張國榮。《2046》其實是對應著《東邪西毒》那個張國榮,是一個「照鏡」的故事。大家或許會感到有點疑惑,其實王家衛在《東邪西毒》作了一個實驗,他對應著《阿飛正傳》張國榮對鏡跳舞的一個主題,把他伸延至《東邪西毒》,《東邪西毒》是《阿飛正傳》的古裝版或是心念版,是一個心經的故事,觀自在的菩薩,他看到的都是在看自己。大家見到的梁朝偉其實是鏡中的張國榮,張國榮作為角色「西毒」,他見到「東邪」是他的未來,一個悲劇收場的人物,另一個可能性便是「北丐」,一個喜劇的收場,可以與愛人離開沙漠。故事裡也說出了「東邪」就是「西毒」,在慕容嫣眼中,以為他們是同一個人。故事裡所有的英雄人物其實都是同一個人,大家互望後也有同一個感受,一個非常心理性的戲劇演出。到了《2046》來了一個反轉,把故事重來一次,但角色變了由梁朝偉飾演。很多影評也提出過這點有趣之處。

演出反映時代及民族的角色

盧偉力:

假如張國榮仍然和我們一起,他會有甚麼的創造呢?我想將之比喻一些我們熟識的演員,其中一位是趙丹,趙丹在三十年代他那時二十多歲,演出一齣戲叫《馬路天使》跟周璇主演,另一齣是《十字街頭》,非常瘋魔當時上海的青年男女,初出道時他是一位偶像,以自己的氣質來演出,到五、六十年代他演繹過一位中國音樂家「聶耳」,也演繹過一位歷史家「林則徐」,也演繹過革命者,還有演繹過「李時珍」,一位古代中國著名醫學界人物,把他的青年演至他的晚年。

大家能見證到一個有能力的演員,青年時可能是一位偶像,接著以自己的氣質演戲,到後期他一定要讓自己去揣摩很多的角色,能夠反映當時的時代、反映民族、文化、文明的角色。假如張國榮仍跟我們一起生活的話,他或許會演繹我們中國文化裡男性的「大長今」!

後來者延續張國榮未完結的演出方向

林紀陶:

如果要說張國榮的未來角色,話題是不會完的,他到了《異度空間》的階段能勝任地演繹任何的角色。「聶耳」他真得可以演繹得好,但張國榮是比較摩登的,他的演出可以更多。我相信我們有的資料內較出色的演員的角色,張國榮都能夠勝任。另外,就張國榮未完結演出的方向,很多後來者都會憧憬,他們可能會期望能接力演出張國榮的形象,我相信會有這個情況出現。

盧偉力:

我也同意。我們見到梁朝偉的表演是很內斂的,張國榮在一些演出也嘗試用內斂的方式,如在《紅色戀人》的演出,儘管他是在慷慨陳詞,他的表情不會太跨張。到了《異度空間》他嘗試準確地將他情感裡應該有的幅度演繹出來,他有內斂的時刻,也有幅度很強的、情緒很大的時刻,他都一一去演出。當一個演員願意去迎接角色要求的種種心理條件時,他將來的戲路可以很闊。即使不是以人物為單位,儘管、或許只是一個警察或卧底的角色,他所演繹的角色的性格也可以是豐富的及複雜的,這論點我們已經能從《異度空間》見證。

創作有音樂感的電影

盧偉力:

一個創作人跟他的生活環境都有關係,《煙飛煙滅》裡劇中人的對白很是張國榮日常接觸的人物的說話,例如梅艷芳的角色是一位經理人,其他的角色有歌手,也都是在他熟識的生活裡。如果他是一個創作人,只有這些生活材料可能不夠,榮雪煙就你作為創作人的意見,如果他要創作一些未來的題材,有那些你很希望他創作出來給我們欣賞。

榮雪煙:

其實我個人覺得他可能拍的戲會有一種音樂感。說到這一點,可以舉個例子,他作為一個演員對一個導演的藝術體現。《紅色戀人》有一場戲是說梅婷難產,當時葉大纓導演未能決定用怎樣的技術手法去處理;然後張國榮給予意見,說簡單地在產床旁掛一塊布,而鏡頭就鎖定那塊布,拍的是那塊布的剪影,用那塊布的剪影來體現梅婷的心理狀態及身體狀態。後來葉大纓沒用這個手法。但可以想像這組鏡頭拍出來的話,那布浪的感覺,會是很有音樂感的。

演出壓抑後勇敢生活的角色

盧偉力:

我也嘗試提供兩個方向。第一個材料是他的生活歷程,張國榮經歷過生命本質及性向了解的歷程,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他是清晰及承認他的同性取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命事實,那年他是四十歲,那年他也戒了煙,他在《煙飛煙滅》裡說要送一件禮物給自己,他便送給自己健康。這並不表示他要拍攝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他所拍攝的人物初期或需要隱藏地過著他們的愛情生活,但最終能夠面對社會,公開地宣言他所愛的對象,這個是重點。如果我們將來欣賞張國榮他創作的戲,角色可能是在大家庭裡受著壓抑的,倘若《家春秋》在這個年代重拍的話,他會勝任演繹一些受到壓抑、後來很勇敢的角色,那不是一開始便叛逆的角色,他演來該很傳神。

林紀陶:

我也相信《家春秋》裡無論是吳楚帆或張活游的角色他都能勝任。或許《流星語》可以有下集的,這個故事可以有下集,續寫對於下一代的看法。

張國榮代表藝術表演中的完美

林紀陶:

我在研討會開始時提及,我們有很多故事都會適合哥哥演出,原因是他有無限的可塑性,在角色的代入,他宜古又宜今,狂暴的、溫柔的,他都能演繹好,一個男人能擁有女人性格特質的、一個女人擁有男人的性格的,對他來說都沒成問題。宜古宜今、兩性俱備,這些是現在他已經擁有的,不是想像出來的,他已經在形象上塑造出「多元性」。現實的哥哥始終是生活在現實裡,但他在媒體、銀幕、歌曲、演藝生涯裡,表現了甚麼叫「完美」,可以找到人的最高境界、一個完美的境界。

作品中有的是愛

盧偉力:

另外,在他的作品裡,我體會到一個字:「愛」。在《煙飛煙滅》裡,有一、兩個場景,張國榮跟他劇中的兒子有一些親子關係,也是他發現他的兒子背部的瘀痕,這些細節是說明了他作為一個父親,他有的這個心。

總括來說,若然他在的話,他的作品可以很有電影感、有不同類型的角色強調演技、他追求完美和認真、但我相信他的主要訊息會與「愛」很有關係。

分享及總結

發問

盧偉力:

大家有否任何發問,讓我們先收集所有問題,然後一併回答。

觀眾一:

林先生剛才提及有關張國榮與賈寶玉,可否多談一點。

觀眾二:

聲音的演繹在張國榮先生演藝中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我想請三位嘉賓對這點作一些闡述。

觀眾三:

你們怎樣看張國榮演繹徐志摩?

觀眾四:

市面有關哥哥的書很多都是不盡不實,但已在市面上流傳著,我感到很無奈。在座三位都非常欣賞哥哥,可否為哥哥出書辯證?

觀眾五:

我們只能看到銀幕上的他,我很想知道哥哥的真實的性格。我也想知道哥哥他自己最喜歡的電影。

張國榮的真情

盧偉力:

我不太清楚他最喜歡的電影類型及那齣電影。

他在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流露的性格相當的真,及上年研討會時播放的訪問片段談及羅志良導演的那個他也相當的真實。大家可以察覺幾件事,一般來說一位大明星,很少會幫助一些初出道的導演主演他們的作品,他居然會幫助羅志良,而且不止一次,他還很欣然地接受訪問的說,因為他覺得羅志良很有潛質。他說得很清楚,這證明了他性情的一面。另一面,他以一元的片酬接拍《流星語》,並且大家能察覺他在戲裡展現與小朋友的各種關係時來得很自然,我們可從這些位置上看到他真性情的流露。

林紀陶:

我相信哥哥本人都不容易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演出電影,很多演員或導演對選擇自己的喜歡作品都有難度。在我手上的這本書,但榮先生說這就是剛才那位朋友指出那類不盡不實的書籍,裡面提及哥哥喜愛的電影,是《亂世佳人》。最開心的,而涉及有關電影的事情是《霸王別姬》獲得法國康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至於他最喜歡的自己主演的電影,原來這裡也沒有提及。其實演員很難分辨清楚而列寫自己最喜歡的演出作品,尤其是像哥哥這樣級數的演員演出時一定很投入,他的演出變成了他自己的一部份。

盧偉力:

即是說得獎與否不是他喜愛的原因、觀眾會否接受也不是他喜愛的原因。

還有幾件事大家可以察覺到他的性情。1977年他從英國的大學課程中途回港,因為他的爸爸病重,另外他參加當時麗的電視台的歌曲比賽,他選唱一首很長的<American Pie>,從這裡察覺到他的性格有愛的部份、親情,另一部份便是自我,他不會選擇當時的流行曲,他喜歡這首七分多鐘的歌就選唱它,這些都可知道他的性格、性格元素。

榮雪煙:

一個真正的性格演員對每一部戲投入的感情都是很真的,投入真感情以後,他會喜歡自己的作品。譬如剛才林先生說這本書上寫哥哥喜歡《霸王別姬》,但是在後期的採訪他說:「如果現在要我再做《霸王別姬》,我能做得更好。」 當時被問到最喜歡的電影時,他說是《春光乍洩》,但當時他還未拍《鎗王》及《異度空間》。所以作為一個演員,他每一個階段是不一樣的,他對每一部自己過去的作品,可能回頭再看時總會發覺可以做得更好,在當時那刻,還是會喜歡自己最新的作品。

立體的賈寶玉

盧偉力:

另外有觀眾發問賈寶玉與張國榮的關係,讓紀陶回答。

林紀陶:

基本上很多人會說張國榮是演繹賈寶玉最好的一個形象,現實的他是把形象給展現了,大家都能見著,我不是說那部很久以前的電影,其實舉手投足間張國榮都非常的賈寶玉。很多評論家及專欄作家都有提出。張國榮本身最喜歡的文學也是《紅樓夢》,特別是賈寶玉這個形象,我想對他來說,他會覺得可以將這個角色具體化。

盧偉力:

我曾經有朋友在片場時見著張國榮等候拍攝時,是讀著《紅樓夢》,證明了他對自己是有很高要求的演藝人。

林紀陶:

現實我跟哥哥在工作上合作了兩次半,在拍片的現場哥哥都非常的賈寶玉,他的頑皮,……

盧偉力:

……得到全場人的矚目。

林紀陶:

……是的,他就是片場裡的寶貝。2003年那次研討會,我也有提及過,他在片場裡的確是位小王子,有他在的話,他一定是大家的中心點,他真的有賈寶玉之實。

但為何我會說賈寶玉似張國榮呢,因為賈寶玉的優勢在於他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物、他是一個虛擬的人物、在文學世界裡以文字描繪的人物,文學的好處是供讀著想像,可以是天馬行空,有些可以不著邊際地塑造,他不需要具體的,可以用聯想力在空間奔馳,可以讓人想像很多。但張國榮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物,音容俱備,他很具體的讓你知道他就是張國榮。無論你怎樣想像賈寶玉,當他進入現代的世界,賈寶玉的形象便完了,但張國榮卻有現代的世界,有時裝的,就是有「宜古宜今」那好處。他的樣貌是具體化的賈寶玉之餘,他左眼的三眼皮,一看便知道他是張國榮。他那漂亮的容貌,大家都認為賈寶玉就是這個模樣,加上他的聲音,便將賈寶玉全部的實在起來。把一個虛擬人物完全具體化是較諸成為一個虛擬人物困難,所以我會說張國榮是較賈寶玉犀利,因為他能演繹賈寶玉,但賈寶玉做不成張國榮。

聲音演繹及角色演出

盧偉力:

有觀眾提及聲音演繹,《紅色戀人》便是一絕,在《紅色戀人》他是說普通話,並且說英語,他還以普通話演說,大家會明白若不是很用心的演員,是很困難的要他不以母語但能演說很強的演詞。在剛才播放《異度空間》的片段裡,他跟林嘉欣的對話,很生活化但很激情,大家能察覺他把聲音控制得相當的好。

他的美學,不是唯美派的美學,從《煙飛煙滅》最後的鏡頭,很多竹在後面排列得雜亂,他是從生活裡去塑造情感的美。如果將來有機會讓他演繹「徐志摩」,徐志摩這唯美的角色他會以他的性格演繹,但若然他去執導拍攝電影,他一定會搜集很多當年中國、當時英國劍橋、社會的環境及背景,盡力去做回那質感。性格裡他可能有一種的唯美;但相信他當導演時,拍攝的手法會有現實的層次及質感。

林紀陶:

我也想像過張國榮會演繹甚麼我們中國的作家,「徐志摩」是不作他人想外,我認為也只有哥哥能演出好的是「郁達夫」,還有一個跟他完全不一樣的,由於有了後期的作品為證,我知他一定能演繹好,這便是「魯迅」。

有關聲音演繹,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未能像盧Sir分析得那麼細緻,我說一下我的經驗。《白髮魔女傳》在剛開拍時是未有VO (Voice Over) 的,故事跟現在版本是一樣的,但拍攝時發現描述人物的一些事蹟未能完善。原來以哥哥的口述出來,整個事情就變得不一樣,後來就請哥哥作為一個敍事人,把故事裡卓一航的一生說出來。有他的聲音演繹,我感覺原來的劇本也跳升了一級。《白髮魔女傳》的劇本取得金馬獎,哥哥也有功勞呢!

結語

盧偉力:

對哥哥的懷念,我們在未來把哥哥那追求完美的、專業的、追求藝術的、對於「愛」的肯定和實踐的精神於我們的生活裡體現。在《煙飛煙滅》裡,他說為了身邊的人,我們戒煙,或許大家不是吸煙的一群,我們總有些不是理想的習慣,為了我們身邊的人,我們做一些好的事情,改變一下我們的習慣。把哥哥的精神作為我們實踐人生的一個座右銘,我相信這個也是張國榮用一生的歷程給我們其中的一個訊息。

研討會在此結束,我們以熱烈的掌聲給我們喜愛的張國榮先生。